前段时间看完了近44万字的长篇小说《抉择》。不几日,从媒体传来消息,知《抉择》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以这样一部作品忝列中国最高长篇奖项之列,总感到有点份量不足。分析起来,《抉择》的获奖不是偶然的,首先是作者写了一个好故事,使人们乐意看下去。便是我,明知是文学作品,是作者着意制造的情节和高潮,在看到结尾部分时,我还是止不住泪下。二是作品选用了一个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反腐题材。是反腐题材的故事调动了人们的胃口,使作品声名鹊起。三是传媒的宣传效应。不仅先后被多家刊物推介,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文学形式,覆盖面极宽。如果单从艺术上的功力讲,其获奖似有不足。
就我这个外行看,一是主人公李高成的形象太高大,近乎完美,真正是“高成”。因其太高大,才有些令人不可信。试想,由李高成一手组合的中阳纺织厂领导班子集体腐败,导致几亿元的国家资产化公为私,招致全厂职工民怨沸腾,集体上访,但却几乎是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甚至连市委书记杨诚的话都不管用,而只听李高成一个人的,以至于最后设计了一个姓夏的女工为保李高成而以跳楼促省市委解决问题的宏大而热闹的场面。我想,工人们再愚蠢,也不会蠢到这种程度。二是李高成的妻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担任数个由腐败分子办的公司的董事,多次收受贿赂,他一点都不知道,这可能吗?甚至连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杨诚都知悉了相当多的事实内情引而不发,李高成却还蒙在鼓里,这正常吗?仅仅归咎于他因工作忙而脱离群众,从而听不到群众的反映恐怕说不过去吧。如果说工人们是因忌讳他与中纺领导班子的关系而不敢向他反映真实情况,使他对发生在中纺的腐败一无所知,但工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他几乎是毫无保留地信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三是从艺术上看,作品中作者的主观性、评议性、内心独白性语言太多,乃至于本来还好看的故事便被这些淡而无味的累赘语言淹没了,以至于我不得不从这些语言中去找寻故事情节。以我之见,如果此作能砍掉三分之一的篇幅,将作品压缩到30万字左右,也许会更紧凑些。
(河北省武安市劳动人事局李兴发)